跳到主要內容區
 

環境與災害監測中心

設立宗旨及具體目標

近年來,受到全球環境急遽變遷影響,世界各地天然災害頻傳且愈演愈烈,臺灣面臨的主要天然災害包括颱風、地震、洪水、土石流等,此外,近年的極端氣候還讓臺灣一度瀕臨乾旱的危機。世界銀行在2005年出刊的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– A Global Risk Analysis指出,臺灣同時曝露於3種天然災害之人口與面積比例為73%,而同時曝露於2種天然災害之人口與面積比例為90-95%。有鑑於此,本中心目標為整合地球物理、地質學、水文學、測量學、以及地球化學等多方面的師資專長,除了進行環境與地震災害等相關跨領域議題的研究,積極爭取防災相關研究或建教合作計畫,同時藉由計畫之落實執行與服務,逐步建構災害即時監測分析系統,建立本中心於災害監測成效之良好口碑,提升校譽,並達到對區域災害潛勢評估與防減災之貢獻。

 

設立依據及必要性

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,人口逐漸集中而生活也更需互相依賴,地球科學的自然法則已逐漸受到人類重視,加上受到全球暖化影響,環境與氣候變遷的速率加快且加劇,環境的改變更容易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。臺灣近年來人民的生活品質與資源消費已漸躋身於開發國家之列,但也同樣面臨許多如:海平面上昇、地震災害、山崩土石流等、以及過度開發破壞環境等議題。瞭解地球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與影響越來越重要,另一方面,為了提升防減災的效益,目前首要之務就是建立災害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,以期及早發出預警訊息,讓民眾可以做出避難反應以降低災害。

 

雲嘉南地區是臺灣的主要糧倉地帶,並有約七分之一的臺灣人口居住,而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也有重要經濟產值。因此,對於重點區域(如科學園區、高鐵設施與重要政府施政單位等)不僅需要加密觀測點,並且利用即時傳輸系統,把觀測到的資料傳送到監測中心,以利就地監控,達到預警防減災的功能,並可為未來強化政府與民間災害應變與風險管理技術之參考。

 

具體推動工作或業務內容

1. 成立環境與災害監測中心。

2. 整合地球物理、地質學、水文學、測量學、以及地球化學等領域教師專長,成立跨領域團隊。

3. 配合國家政策、社會需要及發展趨勢,將研究成果落實至實務面,建立災害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,

   達成學術服務社會的目的。

4. 藉由專兼任博碩士助理與學生之參與,為國家培育更多防災科技人才。

5. 協助中央與地方政府主管機關之計畫執行,提供未來強化政府與民間災害應變與風險管理技術之參考。

 

組織運作及管理方式

1. 組織成員:主任(1名)、計畫主持人(數名)、顧問(數名)。

2. 依「環境與災害監測中心設置管理辦法」辦理。

 

近程、中程及長程規劃

1. 近三年:成立「環境與災害監測中心」積極爭取防災相關研究或建教合作計畫、產學合作計畫,

    組織整合跨領域研究團隊。

2. 中程:透過計畫經費支持,逐步擴建即時觀測站點。

3. 長程:建立有專職研究人員之災害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,並與產業鏈結研發災害風險評估及管理對策,

    提供未來強化政府與民間災害應變與風險管理技術之參考。

 

預期具體績效

1. 將研究成果應用至實務面,達成學術服務社會的目的。

2. 跨領域整合研究,落實多元合作發展。

3. 建立災害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,達到對區域災害潛勢評估與防減災之貢獻。

4. 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競爭力之跨領域防災科技人才。

 

與其他單位業務互動性及不重複性說明

本中心整合地球與環境科學專業師資共同進行跨領域整合研究,旨在建立即時監測系統與災害潛勢評估,降低災害影響,包括水災、地下水汙染、土石流、地震、土壤液化、泥火山噴發等。經查,目前本校有「台灣南部地震研究中心」之團隊執行地震觀測與防災相關議題之計畫,可以和本中心成為互相配合之合作單位。本中心之宗旨、目標、具體推動工作、業務內容與其他單位無重複。

 

自我評鑑指標及方式

依「國立中正大學理學院研究中心評鑑要點」辦理。

 

聯絡資訊

電話: 05-2720411#61201

網址:https://emc.ccu.edu.tw/